歐陽金雨
  7月17日,新邵縣潭府鄉水口村23歲的譚明珠,因扔掉一塊發黴腊肉遭父親責罵,喝農藥自殺,最終搶救無效去世。
  一樁家庭瑣事小事,卻給這個貧困家庭帶來了一場無法輓回的變故——一位揣懷學醫夢的花季少女,撇下家中癱瘓多年的父親、體弱多病的母親和正在求學的弟妹撒手人間。她的遭遇,雖說是非典型案例,但從這個極端個案所暴露出來的心理自卑、孤僻、封閉、抑鬱等特點,在某些社會青年中具有一定代表性。
  這讓人不禁聯想起近來引起極大關註的公交惡性事件當事人。杭州公交縱火案嫌疑人包來旭,上世紀80年代出生,常年孤身在外,近日被查出身患結核病;長沙公交縱火案嫌疑人陳某森,因求職未果萌生“坐牢蹭飯”念頭;廣州公交縱火案嫌疑人歐文生,25歲,因個人身體變故而賭博輸錢,繼而實施人為縱火。
  比物質貧困更可怕的是精神貧困。這幾名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有著驚人的相似:強烈的自卑意識和失落感,敏感的人際關係和孤獨感,迷茫的擇業心態和恐懼感……他們有很多困惑,卻沒人可以交流;他們渴望親情,卻沒有對象傾訴。
  當下中國正處轉型期、變革期,社會快速變化、競爭壓力加大,一些人難免會受到諸多心理和精神上的衝擊。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疏導,心理問題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,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通過傷害自己、他人或是侵害弱勢群體的方式,給公共秩序埋下隱患。
  一邊是心理問題的增多,一邊卻是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。目前,人們有了心理問題主要靠家人、朋友幫助排解,發展成明顯精神疾病後才會被送往醫院。而包括醫院在內的社會心理問題研究,重點關註的是有自殺傾向、受過災害的患病人群,或是婦女、兒童、老人、殘疾人等弱勢群體,較少關註錶面健康而實際上存在心理不適應的人群。
  一般來說,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心理咨詢、心理援助。要做到這一點顯然不容易,這不僅需要由政府主導組織專業人員到社區、農村、家庭進行個性心理干預,社會也要加強對公眾心理健康的日常維護,充分發揮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以及單位、社區等社會組織在其中的作用。  (原標題:社會和諧需要更多“心理疏導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xbkrq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